为了改善交通环境、优化公众停车体验,提升城市运行效率,近日,《苏州市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施行。 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方案,也是值得期待的方案,它为苏州解决“停车难”问题,提出了现实途径和有效办法。
当汽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家庭出行必需,城市“停车难”逐渐凸显。苏州作为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也不断攀升。最新数据显示,苏州现有机动车489.8万辆,位列全国第四,江苏首位。如此庞大的汽车保有量,随之而来的停车越来越难问题不可避免。
停车问题是民生大事。解决得好不好,从小处讲,关乎市民出行便捷,从大处讲,关乎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城市治理成效角度来看,治理者有没有把市民的事放心上,有没有解决市民的民生关切,看看市民出行是否方便就知一二。力破“停车难”的“苏州方案”发布实施,标志着苏州停车位建设进入“快车道”。具体来看,其中干货满满,亮点多多。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城市停车泊位与机动车保有量的比例力争达到1.2:1以上。这是“苏州方案”最大亮点。苏州机动车保有量非常大,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客观来说,放在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配备这么多停车位,满足市民停车需求,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令人欣喜的是,苏州市力求“破题”,提出明确目标和时间表,实属难得。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只有对小区等建筑车位配比有明确要求,对城市并没有明确规定。从停车便捷度来说,当然是车位越多越好,但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开辟停车位面临多方困难。苏州提出1.2:1的车位配比,可以说目标非常之高。这是一份计划表,更像一份公开承诺,是城市治理者自加压力、自我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解决城市“停车难”,新建停车位是根本途径。《方案》中明确,新建居住社区要严格按照城市停车规划和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停车设施;老旧小区、老旧街区等扩建新建停车设施,增加基本停车设施供给。今年,苏州市持续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宜居城市建设,在居民小区、学校、园林景区、医院、商业中心等重点区域,加快补齐停车设施短板。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据了解,仅苏州市区今年就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万个。无疑,公共停车位的不足,是城市停车的最大短板。建设公共车位,将为破解停车难创造必要条件。
当然也要看到,城市停车位建设毕竟有限,停车难背后也存在车位结构性矛盾。为此,苏州市通过大数据,挖掘现有车位潜力,提高车位利用率,实现停车位共享,让车辆在需要的时间,合适的位置都能有位可停。《方案》提到,到2023年底,全市停车资源数据库全面建成投用,全市停车泊位动态数据要达到100万个。到2025年底,将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增加路外和路内公共停车泊位6万个以上,完成不少于100处重点区域停车设施优化提升任务,全面建成停车诱导系统。到2025年,全市共享停车泊位要达到2.5万个,基本实现全市范围线上共享,提高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
有既定目标,有具体要求,有实现路途,相信待到“苏州方案”实施完成,必将为市民出行停车带来良好体验,同时还将大大提升城市运行效率。